为了求生,他们会挖野菜。野菜吃完后,他们甚至会啃树皮,吃草根,生活过得极其凄惨和无奈。
不少朋友在见到古人应对灾荒的办法之后,产生了一个疑问。当时河里鱼虾成群,山林当中也有动物。
只需要动动手,古人就能在灾荒年间吃上肉,何至于去吃那些酸涩的野菜,甚至是难以下咽的树皮。
古人并不傻,现代人能想到的事情,古人怎么可能想不到。那么,他们为什么会放着河里成群结队的鱼虾不管,对其视若无睹呢?在灾荒岁月里,古人会有哪些生活上的无奈?
认知有限,不敢入口
对于生活条件较为优越的现代人来说,吃鱼吃虾是再常见不过的事情。不管是河里的河鲜还是海中的海鲜,这些东西都已经成为了现代人餐桌上的常物。
美食家说,河鲜和海鲜拥有丰富的肉类蛋白,并且口感鲜美,只需要稍加烹调,就能呈现出味蕾的极致绽放。真正懂美食的人,一定懂得河鲜与海鲜的妙处。
但是这些东西,在古人的眼中,却并不能发挥任何价值。
古代灾荒年间,老百姓生活极度困难,他们没有粮食,没有充足的肉类和蔬菜,每天都在忍饥挨饿,过着吃了上顿没下顿的日子。
那个时候,大多数老百姓生活在山水之间。河中有着成群结队的鱼虾,个个肥美,看起来非常美味。
但是这些老百姓宁愿结伴出门挖野菜,吃着那些酸涩的东西,也不愿意打捞鱼虾。
在野菜吃完之后,他们为了果腹,甚至还会去啃树皮,吃草根。但即便如此,他们还是没有把河里的鱼虾放在眼里。
不少现代人产生了极大的困惑,有网友在社交平台上说:“难道古人的智力发育不健全吗?野菜那么难吃,树皮那么难啃,他们为什么非得执着于这些东西?明明旁边就有鲜美的鱼虾,他们为什么就是不愿意走捷径呢?”
实际上,现代人的困惑,在古人的眼中根本无法引起思想波动。在他们眼里,鱼虾并不是能吃的东西。
众所周知,一个人的认知总是会随着时间的发展而改变。在古代社会,由于接触到的自然和社会资源有限,古人对于食物的界限并没有那么分明。
日常生活中常见的肉类和菜类,以及最主要的粮食,在他们眼中都是食物。但是不那么常见的鱼虾,在他们眼中就犹如危险的信号。他们不敢确定这些东西能否入口,谁又敢冒着生命危险,主动去尝试呢?
这就像那位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一样,所有人都认为螃蟹有毒,在他开始尝试之前,所有人也都以为他会死在当场。只有当他真正尝试以后,人们才会意识到,原来螃蟹是可以摆放在餐桌上的食物。
河水之中的虾,和螃蟹是一样的道理。古人从来没有吃过虾,也从来不觉得虾是可以吃的食物。在他们看来,这是一种水中的寄生生物,而且说不定含着某种无法治愈的毒素。
一直到近现代社会,人们才有了吃虾的意识。就算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,不少农村地区的民众都不敢随意打捞鱼虾,认为这些东西有毒,更何况是生活年代更为久远的古人呢?
意识和认知上的不足,导致他们无法准确地辨别食物。与其花费时间和勇气去尝试未知的事物,不如去挖掘随处可见的野菜。最起码在他们眼中,难以下咽的野菜,不会对他们产生任何生命威胁。
除了认知上的不足之外,烹饪方式上的区别,也让古人远离鱼虾。
众所周知,不管是鱼还是虾,它们的腥味都很重。人们必须采用流程繁琐的腌制手段,才能够去除鱼虾当中的腥味,烹饪出美味的食物。
可是不管是腌制还是去腥,这都是古人并没有掌握的技能。他们把鱼虾丢到清水中煮过一次,捞出来一闻,腥味还是很重。从此以后,他们便不会再做出尝试。
鱼虾要想做好,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,它们对调味料的要求极高。
首先,食用油一定要充足。在油温条件达标的情况下,鱼虾的肉质才能产生化学反应,释放出美味的口感。而且盐和其他调味料也是必备,人们必须保证调味料的味道盖过鱼虾本身的腥味。
如果把这样的要求放在古人身上,那对于他们来说实在有些强人所难。
古人连粮食都不具备,更何况是食用油和调味料。而且在盐铁官营制度的背景之下,人们并不能随时随地买到盐。大多数时候,平民百姓都只能吃到一些没有味道的饭菜。
在这种调味料极其缺乏的情况下,鱼虾根本没有办法做出好味道。与其如此麻烦,不如直接食用野菜。
人们只需要把野菜放在清水中煮一煮,就能够凭着酸涩的口感吃下去。而且野菜也具有很强的饱腹感,对于处在年代的人们来说,饱腹感是最重要的一种感受。
大家可以想象一下,鱼虾能够给人们带来饱腹感吗?显然,它们不能带来饱腹的感觉。
现在的人们在吃鱼吃虾的时候,通常会配上主食,比如说米饭和面条。有时候,人们还会把鱼虾当做宵夜,总之绝不可能在正餐时食用鱼虾。
它们只能成为一种美食享受,不能成为填饱肚子的食物。对于忍饥挨饿的古人来说,美食享受只是一种鸡肋。填饱肚子,才是他们最大的需求。很显然,鱼虾并不具备这样的功能。
至于挖野菜和啃树皮,这两种看似并不是食物的食物,能够为老百姓带来明显的饱腹感。只有肚子饱了,他们才拥有维持生命运转的能量,才能够坚强地活下去。
千万不要小看古人的求生意志,在那样艰难困苦的年代里,他们也绝对不会随意放弃自己的生命。
除了认知上的不足和烹饪方式上的缺陷之外,古人即使想要捕捞鱼虾,也没有合适的办法。同样地,他们即使想要上山打猎,也没有那个本事。
工具不足,技能欠缺
生产劳动需要工具来推动和促进,在没有工具和劳动技能的情况下,人们没有办法挖掘出更为广阔的获取食物的渠道。
比如下河捕捞鱼虾,这需要一定的工具和技能基础。
捞鱼捞虾需要渔网,但是古人当时并不具备制作渔网的技术条件。简单地下河捕捞,没有办法获得充足的食物。
尤其是对于居住在内陆地区的百姓来说,打渔的技能是他们的欠缺点。或许只有生活在沿海地区的百姓,才会将捕鱼和捕虾这两件事情当作主要的获取食物的途径。
同样的道理,人们也没有办法上山打猎。
山林当中有着野猪和野兔,有着众多的兽类。如果能够成功打猎,人们便能够获得足够的肉菜,这至少也是一种补充食物能量的有效办法。
但是大家有所不知,打猎具有一定的技术门槛。
山林当中的猎户,都有着世代相传的技能。他们有着弓箭和其他设置陷阱的武器,他们可以在遇到野兽的时候,在保全自己安全的情况下,成功捕获对方。
这是一项非常危险的工作,稍有不慎,打猎之人很有可能命丧当场。除了经验丰富的专业猎户之外,普通人根本不敢轻易尝试。
更何况,普通人家中也没有那么多种类丰富的工具。
他们能够拿来对付野兽的,无外乎简单的菜刀和棍棒。但是这些东西在野兽面前,根本不具有任何威胁力。
灾荒年间,不是没有人尝试过上山打猎。但是最后,这些人的结局都算不上美好。
久而久之,人们也放弃了这一危险的获取食物途径。
平原地区随处可见的野菜,以及一些野果,才是人们的主要食物来源。他们不需要耗费成本,不需要付出可怕的代价,只需要承受苦涩的口感,就能填饱肚子,这何乐而不为呢?
在物资相对匮乏的年代里,人们也做过这样的事情。
上世纪五六十年代,野菜是老百姓保命的东西。在没有粮食的情况下,只有野菜才能填饱肚子。
不少网友现身说法,他们说:“如果没有主食,一直吃那些重油的荤腥,其实会越吃越饿,根本没有办法吃饱。
就算有条件吃肉,大多数长辈也不会选择吃肉。在生存问题面前,口腹之欲成了最无足轻重的东西。”
在科学技术越发发达,经济发展越发繁荣的今天,我们其实很难想象这样的生活。不只是古人,还有我们的先辈,他们就是在这样的艰苦环境中挺过来,并一代代生存繁衍下去,这才有了我们的今天。
珍惜粮食,重视储存
灾荒年代的生活十分困难,老百姓又没有足够的技术去预防和应对灾害。他们唯一能做的,就是在粮食充裕时,提前做好储存,应对不时之需。
古代官府和民间通常会合作,在全国各地开设仓储。这些仓储平时只输入,不输出,粮食会一点点在里面堆积。
灾害发生以后,老百姓没有粮食,政府便会选择开仓放粮,用提前准备好的储存性粮食来解决老百姓的生存问题。
从汉朝开始,一直到清朝末年,粮食仓储制度都在我国广泛存在。这是一种积极的应对措施,也是在相对落后的社会生产条件下,官府和民众能做出的最好的挣扎。
时至今日,我国政府仍然会积极做好粮食储备工作。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,粮食生产早已迈入了新阶段。但政府仍旧没有放弃忧患意识,依然以有备无患为原则,为人民群众的后续发展扫除后顾之忧。
一个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,就应该是一个时刻想着人民,时刻为了人民的国家。
结语:
古代民众在经历灾荒年代时,能够采取的应对措施往往十分有限。在没有粮食和新鲜蔬菜的情况下,他们通常会选择挖掘野菜,或者是啃树皮。
受到自我认知和社会技术条件的限制,上山打猎或者下河捞鱼等活动,并不适合所有人。他们会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,尽最大努力去为生存而斗争。